华体汇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威海市技术学院)
2020年度工作总结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院师生员工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战疫、共克时艰,于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将疫情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实训导向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以“双高计划”、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为契机,围绕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全面深化实训导向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大力兴办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
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理顺教务处的职能,突出专业建设的主责主业,将原有的技能竞赛、继续教育、实训条件、招生学籍等管理职能调整到相关部门。对接产业需求,开展专业评估与新专业论证活动,完成专业(群)合理布局与动态调整。组织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对我校现有专业(群)进一步把脉定向、整体规划,形成了计算机、电子通信、机械设计与制造等19个专业群。撤销与合并专业13个,新增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应用电子专业调整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船舶动力工程专业调整为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船舶方向)。
实训导向教学改革持续深化。进一步强化“专业出产品、系部有作品”的实战化实训教学要求,出台《华体汇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实训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创造性提出“实训性生产”的概念,对实训活动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生产性实训与实训性生产项目的组织管理流程,规范项目过程性管理,理顺了生产性实训“管、理、干”的运行体系,使技能培养逐步实现从作品到产品、从生产性实训到实训性生产的升华。全年组织实施生产性实训项目72项,生产总价值约510余万元,节约资金约220余万元。
教学与教研工作齐头并进。建校以来首次大规模实施线上教学,全校师生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开发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和课程,所有专业共运行线上课程2071门次,学生到课率维持在99%以上,真正实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组织申报12个“1+X”证书,20个专业1480名学生参加试点,总体通过率68.94%。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大力培育教学成果,申报山东省职教高地研究课题41项,国家级课题7项、省级课题15项,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研究专项课题5项、山东省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95项。“双高计划”新增14个国家级、1个全国性、57个省级标志性成果,任务总体完成度93.17%。
二、坚定不移地服务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效果,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人才。坚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创造载体、做好服务,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参与学校发展中提升素质、增长才干。
强化思想引领,为学生完善人格铸魂引路。立足威海红色教育资源,以“甲午国殇与历史选择”“红色胶东与民族独立”为教育主线,以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威职“红色大讲台”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专题学习,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激励青年主动担当作为,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对近千名学生骨干进行系统培训。启动学生信用评价,对学生在学业、经济、生活、就业、网络和安全等方面进行信用评价,培育学生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信念,弘扬“青年有信用、信用有价值”理念。
强化成长服务,为学生实现梦想搭台铺路。用学生的思维做学生工作,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完成学校第三次学生代表大会和换届选举大会,探索实行学生会主席团岗位轮值,严格学生干部选拔、培训、管理和考核。校学生会向全体学生党员干部致信,并被人民网报道。实施文化育人百花工程,开展红歌大赛、啦啦操大赛等大学生艺术节活动,大力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扎实开展“云团日”活动,累计参与10万余人次;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活动近千次,参与人次达24万。
强化就业指导,为学生优质就业牵线搭桥。第一时间响应上级号召,先后动员500多名有意向的学生回威实习,服务民生企业复工复产,采取“一企一策、一人一策”的办法,针对性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实习学生的在岗就业率达到90%以上,本地就业率达到50%以上。继续开展“党委书记院长推荐百名优秀毕业生”就业活动,主动对接各区市重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推荐206名优秀毕业生就业。为有效应对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不利影响,举办2020届毕业生网络双选会,开展网络招聘月活动,进行线上招聘60多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
三、坚定不移地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学校内生动力不断激发。进一步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力促教育评价科学转型。大力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和绩效工资分配改革,坚持以德为先、成果导向的原则,力破“五唯”痼疾、彻底打破岗位竞聘能上不能下的固有观念,让会动手的先上、贡献大的多得。
打破岗位评聘的终身制。出台《第五聘期岗位评聘实施方案》,坚持按需设岗、全员竞聘。把师德考核放在首位,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对违法违纪、学术造假等品行不端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坚决破除“五唯”,岗位评价以聘期内工作实绩为重点,将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相结合。通过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工作成果等三方面评价教学质量、创新成果、工作效果。为纠正“唯论文”的倾向,对参与评价的论文进行学术查重及专业论证,大大提高了参与评审的成果质量。上一聘期内教职工刊发论文数为911件,参与此次岗位竞聘申报数仅为21件,比例占2.3%。刚刚结束的第五聘期岗位竞聘,共764人参评,376人晋升。其中,9人跨三级、53人跨两级晋升,其中1人从副高七级一步跨到正高四级。12人落聘,其中从正高落聘至副高1人,从副高落聘到中级4人,从中级落聘到初级4人。
突出绩效分配的贡献导向。进一步强化成果效果导向的绩效分配机制,调整考核模块,优化评价标准。对教学部门,增设专业带头人考核绩效和创新创业考核模块,突出了创收创效、标志性成果等的导向作用。对行政部门,减小基础性评价的分配差距,加大重点任务、标志性成果的分配激励。加大对优秀岗位、兼职承担其他工作任务人员的激励,增设“双岗双效”考核项。完善了正面激励与负面惩罚相结合的考核机制,设立了负面清单考核项,对没有完成了重点事项扣减奖励性绩效,考核的正面引导与负面惩戒协同发力,激励与推动作用更加显现。
拓宽教师分类成长发展空间。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改革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根据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特点,分类分层次设置评价内容,采取适合的评价方式。第五聘期岗位竞聘,教师岗位设置了五大序列,不同岗位类型分开设岗,拓展了各类型教师的职业成长空间。健全完善多元化岗位评价体系,首次建立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等不同类别的评价标准体系,全面衡量教师师德、教学能力、职业态度,实现岗位评价由统一单向度评价到分类多向度评价的迈进,解决了长期以来行政和教学部门教师评价指标趋同的问题。建立高学历、高技能、高贡献人才激励机制,设立特殊岗位人才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人员可从中级直接晋升至副高级岗位;但“有位必须有为”,直聘人员的聘期任务难度远高于其他人员;且完不成聘期任务的,下一聘期降回原岗位竞聘。
四、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创业工作实现新突破。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双创工作体制进一步优化。以创新创业大赛和实践为抓手,坚持“课、赛、训、创”一体的工作思路,整合双创教育、大赛、孵化等职责,由院长亲自挂帅、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设立创新创业工作办公室,形成双创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理顺双创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格局。加强科研制度建设,构建科研激励机制与政策体系,连续出台科研成果认定及计分办法、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进一步体现科研工作“实用、管用、有用”的职业教育特色和要求。组建校内信息技术开发团队,成立智慧研究院;与华为公司合作,启动“5G+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平台”建设。成立威海市应用技术研究院,为拓展威海市“1+4+N”创新平台体系贡献力量。
双创实践平台不断丰富。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引进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成立中果研济南果品研究院威海分院暨果蔬产业创新技术联盟和中果研(威海)现代农业研究院,与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共建生产力共想学院威海分院;与吉林大学共建威海仿生研究院北海分院。建设软科学研究院,积极开展面向应用的战略性、前瞻性重大公共管理问题研究。服务城市国际化战略,引进乌克兰图尔科维奇院士,建设山东省院士工作站。与市工信局、中国移动共建威海市数字经济应用研究中心。投资40余万元打造2000平米的众创孵化空间,组织26个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完成威智创客谷基础设施建设,遴选的12个院内应用技术团队已经入驻。
双创工作成效初步凸显。坚持服务地方的定位不动摇,组织专业骨干教师深入文登、乳山、荣成企业一线调研,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全年签订横向技术服务合同47个,合同金额381.63万元,比去年增长5倍多。按照一体化的大赛培育机制,先后组织全院双创大赛9项,邀请企业家、专家学者举办双创讲座21场,大力营造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浓厚氛围。全年共获得“互联网+”等双创大赛省级以上奖项19项,科创大赛1金4铜,创历史最佳;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入围决赛人数列高职院校第一名。
五、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坚持“立足中心市区、服务全域威海”的办学理念,以校地共建二级学院为平台,主动对接地方和企业需求,联合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有力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
产教融合共同体更加紧密。进一规范校企合作办学,出台校企合作专业绩效评价考核办法,对15个校企合作专业进行全面评价。产教融合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学校被省教育厅推荐为“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发起单位,牵头组建的威海职业教育集团成为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与家家悦集团、威海文旅共建产业学院工作稳步推进;与迪尚集团、威海万方合作公司、缅甸教育部职教司共建缅甸“鲁班工坊”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
社会培训工作逆势上扬。及时调整培训重点,大力开展大学生第二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培训合格率均达到80%以上。倾力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培训服务交流平台,牵头成立全国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合作联盟。积极搭建培训平台,获批山东省十强产业高技术船舶基地、山东省“双师型”师资建设培训基地等4个基地。全年累计开展培训项目190余个,应到账金额3053.6万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14项,鉴定收入166.3万元。
国际交流工作得到长足发展。深耕上合组织,加强与上合组织秘书处的紧密联系,两次开展上合组织国家职业学校防疫网上交流活动;与上合国家青年平台成功举办第六届“模拟上合组织”活动,贡献职业教育的中国智慧、展示当代中国良好形象。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与韩国长安大学等5所国外高校达成合作意向,与韩国水原大学、俄罗斯阿尔泰波尔国立技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功获批,实现国际合作办学的新突破。
六、坚定不移推进后勤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愈加完善。面对疫情考验,加快推进年度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改善校园基础设施条件。创新后勤服务体制改革,规范项目建设管理,通过真实服务项目,锻炼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创新后勤服务管理体制。对后勤服务体制进行重大调整,成立资产运营公司,全面负责生产性实训和实训性生产项目。促进课岗深度融合,积极开发维修工程项目,作为生产性实训载体;将部分后勤服务保障业务根据业务特点拆分并下放到各二级学院。建筑学院、机电学院、交通学院、智慧学院和国防学院,全面承接校园水电暖木瓦维修和小型工程项目、弱电和安保等业务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又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项目载体。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新建2栋2.4万平米学生公寓建设项目立项规划、施工招投标工作;完成4万平方米双中心项目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完成2万平方米学员公寓主体验收。按照“自己能干的自己干”的原则,完成校园主环路沥青道路改造等36个工程改造项目。积极推动学院迁建以来工程验收和档案整理以及蓝波湾公寓小区的验收工作。多方争取,把市海渔监督监察支队“中国海政37501”执法船整体迁至我校,实现国有资产利用效能最大化。
招标采购管理日益规范。进一步调整理顺工程管理各方职责,形成了总务处负责项目论证立项、校产处负责招标采购、纪检监察室监督综合验收、财务处负责审计结算的互相制约、相互监督的工程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阳光招标,增强采购活动的透明度和投标的竞争性。全年共发布各类信息200余条,制作微信28期,全年招标采购167项、节约资金635万元。严把工程项目结算审计关,全年完成66项工程项目结算审计工作,审减值501万元。
七、坚定不移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认真贯彻上级华体汇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落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思政和意识形态工作,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整体合力。强化纪律约束,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弘扬严实作风,切实营造担当作为政治风气。
扛牢政治责任,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严格落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党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全面领导。全年召开34次党委会,涉及学院发展的“三重一大”事项全部提交党委会集体研究。全面推进巡察整改,对巡察反馈的五大方面35项问题照单全收、销号管理。出台了《中共华体汇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委员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等27个制度文件。同时,将制度文件执行落实情况,全部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强化思想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班子成员、总支书记、思政课教师”三个层次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面向全校干部职工进行宣讲。牵头成立全国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合作联盟,全年共组织网络直播课8场,参与学生达10万人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宣传工作又结硕果,获评省级文明校园、“高校教育新闻宣传先进单位”“2020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
筑稳组织根基,营造担当作为政治风气。大力加强廉政警示教育,召开预防职务犯罪廉政教育报告会,组织全院副处级以上干部到市纪委廉政教育中心接受教育。积极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查自纠活动和“集中整治推诿扯皮、提高工作效率”专项活动。针对重点工作完成不力、推诿扯皮现象,对6名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内部约谈,对8名党支部书记进行提醒谈话。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坚持干部轮岗常态化,科学评判人岗相适情况,探索“能上能下”机制,干部调整轮岗达30余人次,7名处级干部退出领导职务。以巡察整改为契机,结合选人用人专项检查,认真开展选人用人工作自查自纠,出台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推动问题整改常态化、长效化,确保选人用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学院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谋划“十四五”教育教学工作,大力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在保证疫情防控平稳有序的前提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办学能力指标获得新提升,媒体影响力指数继续保持领先。新的一年,学院将继续以拼搏的勇气、务实的精神、扎实的作风,继续对标先进院校,推进内涵建设,实现转型发展,为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实现“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跨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华体汇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2020年12月31日